病因人体水液的运行,有赖于气的推动,即有赖于脾气的升化转输,肺气的宣降通调,心气的推动,肾气的蒸化开合。这些脏腑功能正常,则三焦发挥决渎作用,膀胱气化畅行,小便通利,可维持正常的水液代谢。反之,若因外感风寒湿热之邪,水湿浸渍,疮毒浸淫,饮食劳倦,久病体虚等导致上述脏腑功能失调,三焦决渎失司,膀胱气化不利,体内水液潴留,泛滥肌肤,即可发为水肿。
症状水肿是指因感受外邪,饮食失调,或劳倦过度等,使肺失宣降通调,脾失健运,肾失开合,膀胱气化失常,导致体内水液潴留,泛滥肌肤,以头面、眼睑、四肢、腹背,甚全身浮肿为临床特征的一类病证
危害瘀血阻滞,三焦水道不利,往往使水肿顽固难愈
中医治疗水肿的优势
一、辨证要点
辨阳水和阴水阳水:多因感受风邪、水湿、疮毒、湿热诸邪,导致肺失宣降通调,脾失健运而成。起病较急,病程较短,每成于数日之间。其肿多先起于头面,由上下,延及全身,或上半身肿甚,肿处皮肤绷急光亮,按之凹陷即起,常兼见烦热口渴,小便赤涩,大便秘结等表、实、热证。阴水:多因饮食劳倦、久病体虚等引起脾肾亏虚、气化不利所致。起病缓慢,多逐渐发生,或由阳水转化而来,病程较长。其肿多先起于下肢,由下而上,渐及全身,或腰以下肿甚,肿处皮肤松弛,按之凹陷不易恢复,甚则按之如泥,不烦渴,常兼见小便少但不赤涩,大便溏薄,神疲气怯等里、虚、寒证。
辨证虽然以阳水、阴水为纲,阳水和阴水有本质区别,但应注意,阳水和阴水之间在一定条件下,亦可互相转化,需用动态的观点进行辨识。如阳水久延不退,正气日虚,水邪日盛,便可转为阴水;反之,若阴水复感外邪,肺失宣降,脾失健运,肿势剧增,又可表现为以实证、热证为主,而先按阳水论治。
二、治疗原则
水肿的治疗,《素问·汤液醪醴论篇》提出“去菀陈垄”、“开鬼门”、“洁净府”三条基本原则。张仲景宗《内经》之意,在《金匮要略,水气病脉证并治》中提出:“诸有水者,腰以下肿,当利小便;腰以上肿,当发汗乃愈。”辨证地运用了发汗、利小便的两大治法,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,一直沿用今。根据上述所论,水肿的治疗原则应分阴阳而治,阳水主要治以发汗、利小便、宜肺健脾,水势壅盛则可酌情暂行攻逐,总以祛邪为主;阴水则主要治以温阳益气、健脾、益肾、补心,兼利小便,酌情化瘀,总以扶正助气化为治。虚实并见者,则攻补兼施。
国医堂中医名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