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因外感病病程中,心肾阳虚,虚寒内生或心肾阴亏,阳热亢盛所表现的证候。少阴病的形成,或来自传经之邪,或心肾阴虚,外邪直中,或汗下太过,内夺肾阴。
症状
1.少阴化寒证
少阴化寒证多见于阳气素虚之人。少阴心肾阳气衰弱,寒阴独盛,机体失于温煦,故身体畏寒蜷卧,手足逆冷;阳气衰微,不能振奋精神,则见精神萎靡,困倦似睡;阳气衰微,无火以腐熟、温运水谷,则出现下利清谷;阴寒之气上逆,胃失和降,气机上逆,则呕不能食,或食入即吐;阳气衰微,无力鼓动气血,则脉细微。
2.少阴化热证
其主要病机是少阴阴亏火旺。肾水亏于下,不能上济于心以制心火,导致心火独亢,心神不安,故心烦失眠;少阴阴液亏虚,不能濡润喉咙,则口燥咽干甚则咽痛;舌红少苔,脉细数,均为阴亏火旺之象。
危害
中医治疗少阴病的优势少阴病的治疗原则,以扶阳育阴为主法。
(一)少阴病的方剂治疗
寒化则扶阳,宜温补法;热化则育阴,宜兼清热法。少阴兼表,用温经发汗法;实热内结,用急下存阴法。
1.少阴化寒证
首选“四逆汤”,若有身体痛,骨节痛者可选方“附子汤”,以祛寒化湿。若有腹痛,小便不利,浮肿者可选“真武汤”,以培土利水,下利者可选“白通汤”。
①四逆汤 《伤寒论》
组成:甘草、干姜、附子。
功效:回阳救逆。
主治:心肾阳衰寒厥证。四肢厥逆,恶寒蜷卧,神衰欲寐,面色苍白,呕吐不渴,腹痛下利,舌苔白滑,脉微细。
②附子汤 《伤寒论》
组成:附子、茯苓、人参、白术、芍药。
功效:温经助阳,祛寒化湿。
主治:寒湿内侵,身体骨节疼痛,恶寒肢冷,苔白滑,脉沉微。
③真武汤 《伤寒论》
组成:茯苓、芍药、白术、生姜、附子。
功效:温阳利水。
主治:阳虚水泛证。畏寒肢厥,小便不利,心下悸动不宁,头目眩晕,身体筋肉目瞤动,站立不稳,四肢沉重疼痛,浮肿,腰以下为甚;或腹痛,泄泻;或咳喘呕逆。舌质淡胖,边有齿痕,舌苔白滑,脉沉细。
④白通汤 《伤寒论》
组成:附子、干姜、葱白。
功效:破阴回阳,宣通上下。
主治:少阴病,手足厥逆,下利,脉微,面赤者。
2.少阴化热证
方用黄连阿胶汤治疗,以起滋阴清热安神之功。
黄连阿胶汤 《伤寒论》
组成:黄连、黄芩、芍药、鸡子黄、阿胶。
功效:滋阴泻热,和阳安神。
主治:少阴病。心中烦,不得卧、舌红苔燥,脉细数。
(二)少阴病的针灸治疗
1.少阴化寒证
治则:温肾逐寒、回阳救逆,针灸并用,重灸,补法。
处方:太溪、复溜、肾俞、神门、命门、气海、关元、三阴交等。
2.少阴化热证
治则:壮水制火、滋阴清热,只针不灸,平补平泻。
处方:太溪、涌泉、郄门、然谷、照海、通里、复溜、列缺、神门、内关、阴陵泉、三阴交等。
国医堂中医名家